安徽蚌埠: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经济升级
在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期,安徽省蚌埠市在这一进程中展现了强大的科技魅力,特别是针对柔性显示材料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建材集团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显示材料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树立透露,该公司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的支持下,成功研发出厚度仅为30微米的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而这一技术在行业中堪称标杆,突破了弯折寿命100万次的技术瓶颈。
厚度仅为A4纸四分之一,这项令人震撼的科技成果不仅重新定义了玻璃的应用可能性,还为柔性显示屏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蚌埠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资源,践行“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思路,推动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蚌埠学院的9项专利成功备案并免费授权于本地5家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转化。
除了玻璃产业的突破,蚌埠还依托于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所打造了中国传感谷,计划今年投产的8英寸MEMS晶圆产线将加速智能传感器的产业发展。通过与知名高校的合作,蚌埠市正在显著提升在智能传感领域的竞争力。蚌埠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董思敏表示,公司之间的协作以及细分领域的探索,正推动地方经济更上一层楼。
结合数字经济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蚌埠市持续推动“政、产、学、研、金、用、服”的深度融合。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科技攻关模式:“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通过这一模式,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链条被打通,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尤其是在与西交大、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的顺利合作中,蚌埠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
蚌埠市发挥250多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的优势,使得科技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局限在传统产业的老工业基地,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这份动能的背后,是政府、科研机构和市场的多方协作。
未来,蚌埠市将继续在柔性显示、智能传感等技术领域发力,以MEMS晶圆制造为核心优势,吸引更广泛的上下游企业。正如董思敏所说,随着华鑫微纳项目的推进,未来的蚌埠将是充满科技活力的城市。
总之,蚌埠市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区域经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为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示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蚌埠必将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标杆城市。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