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助力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也逐渐向科技创新倾斜。近日,中国建材集团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李树立披露了这一领域的重要进展,该公司依托于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成功开发出厚度30微米至70微米的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其中,30微米的产品厚度仅为A4纸的四分之一,且其弯折寿命突破了100万次,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科技的潜力,也为未来的显示技术铺平了道路。
蚌埠市凭借其雄厚的科研资源,按照“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思路,推动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进而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蕞近,蚌埠学院的9项专利顺利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备案,并已全部免费许可给该市的5家创新型企业,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科技成果的分享与应用。
随着蚌埠市积极打造的“传感谷”项目的推进,以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所为核心,智能传感产业逐渐成为新的发展亮点。预计今年投产的国内领先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将为智能传感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依托于中建材玻璃研究院推出的8.6代OLED玻璃基板,也在市场上占据了先机。这些努力显示出蚌埠在新材料和微电子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蚌埠市还积极与安徽财经大学和蚌埠医科大学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大健康产业园,深度融合政府、产业与学术研究,这样的公私合营模式不仅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更成为各界协同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蚌埠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董思敏提到,已成功引育诸如芯动联科和希磁科技等细分赛道的重点企业。这两家公司在各自的技术前沿不断突破,助力推动整个智能传感产业的发展。未来,随着华鑫微纳项目的深入推进,蚌埠市旨在智能传感器的上下游招引更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届时将进一步夯实其在智能传感领域的市场地位。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新模式使得蚌埠市打通了科、产、学、研的全链条,促进了各方资源的高效流动。蚌埠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与西交大、中科大、合工大等多所高校合作,他们顺利实施了许多创新项目,实现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中,蚌埠市意识到强大的科技创新土壤是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将科教、人才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通过持续的努力,蚌埠市不仅是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更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踏上新的发展征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高效的科研资源整合与实际应用,蚌埠市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之路上开创了多个便民利民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科技的无限可能,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未来,蚌埠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