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的崛起:新华区小微企业在数字经济下实现蝶变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小微企业如何乘势而上,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关键。平顶山市新华区的硕华公司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发展范例。该公司通过打造“基地孵化+分散养殖+电商营销”的全产业链模式,成功构建起鹦鹉特色产业带,月均电商销售额突破50万元,带动了周边300余户养殖户的增收,成为“小企业撬动大市场”的数字经济典型案例。 这一成就,实际上只是平顶山市新华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一角,也是这个曾以煤炭工业而扬名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平顶山市过去以煤炭工业为经济支柱,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传统经济模式已无法满足新的发展需求。作为平顶山市的核心城区,新华区自然而然被寄予厚望。面对转型发展的紧迫感,新华区在技术上和理念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率先扛起“换道领跑”的大旗,努力构建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的全新产业发展格局。
在巩固提升商贸业的基础上,新华区将发展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视为推动服务业转型的主攻方向,构建了“一个主体、两个平台、四个主打业态”的发展格局。“一个主体”是挂牌运营的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这个区内,不仅有1500余个5G基站,还积极布局智能充电桩与5G芯片传感器等前沿设施,织就了全域智能网络。随着425家数字经济企业的集聚,新华区形成了拥有1.5万人的数字人才磁场,开发区产值已突破40亿元,并于2024年被评为省级一星级现代服务业开发区。
在产业转型中,新华区与网易集团携手,联合建设了河南省首个网易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网易(平顶山)联合创新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依托网易的生态链资源,以“数字转型、数字赋能”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新华区科技服务产业园。自开园以来,该中心便吸引了18家企业的入驻,并实现了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培养了200余名数字经济人才。可见,新华区在新经济形势下求新求变的决心愈发坚定。
2024年7月,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开园,标志着新华区在数字产业上的又一次突破。基地的选址在原义乌国际商贸城,通过盘活闲置楼宇,实现了从传统商贸到数字产业的“腾笼换鸟”。改造后的楼宇占地5万平方米,配备公寓、健身中心等设施,吸引众多企业“拎包入驻”。基地还开设了“一日审核、五日发证”的绿色通道,建立微短剧、数字文旅、跨境电商和人工智能审核等四大产业试验区,推动农业、商业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目前,基地吸引了乐田制作、中原影业、蓝鸥科技等30余家领军企业入驻,并与10家龙头企业达成了业务合作,形成了韧性十足的“双核驱动”格局。网易联合创新中心专注于技术孵化与人才培育,而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则聚焦于产业集聚与业态创新,两者共同构建起了全链条的数字经济生态,推动从“试验田”到“产业矩阵”的跨越。
新华区的副书记、区长李建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华区坚持因地制宜,主攻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借助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丰富的资源,新华区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他指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标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全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新华区的转型之路,印证着资源型城市如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令人惊叹的光芒。如今的新华区,数字经济以燎原之势重塑着产业版图,形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
在这一变化中,既有经济模式的趋动,也有时代潮流的引领,新华社的故事成为了全国各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缩影。透过这一实践,我们可以折射出转型过程中所需的勇气和前瞻布局的深远智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智能化的崭新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平顶山市新华区,正在这股浪潮中,昂首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