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行风热线】蚌埠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高辉为市民答疑解惑
主持人:今天上线的单位是蚌埠经济开发区,上线的人员有蚌埠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高辉,区招商局副局长薛亚超、区组织部副部长程诗浩、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谷纬。
高总您好,请您谈谈“大院大所”合作交流机制基本情况。
进一步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大院大所”合作交流机制,是贯彻落实蚌埠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汇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型区域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现实路径。切实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努力在扶持和引进大院大所及其分支机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也是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期间的重要工作。
一、2021年我区“双招双引”任务和方向
1.围绕中国传感谷、214所MEMS制造与微系统集成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引进智能传感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项目,物联网硬件设备、智能产品、汽车等智能传感器应用领域的产品生产制造项目等。
2.围绕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馨联动力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园项目、国轩软包动力电池铝塑膜及配套储能电站项目,重点引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
3.围绕中诚国际港、综合货运中心等项目,重点引进“大进大出”工业、港口、冷链物流等产业项目。
4.围绕中科蚌埠科技转移中心、金融中心、华光集团、银泰城等项目,重点引进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建立“大院大所”合作交流机制,为加速推动经开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开区计划未来5年内引进科级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0个,培育创新型企业家150名,引育产业振兴人才15000名。人才引育对象主要为集成电路及MEMS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电池、硅基特种玻璃、半导体原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制造设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制造设备、智能制造等)、总部经济及生产性服务产业(总部经济,检验检测、工业设计、产业研究院等生产性服务业等)中的科级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创新型企业家、产业振兴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
目前我区拥有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中科蚌埠科技转移中心、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等院所。
加大与214所合作。为了加快我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脚步,从2017年开始,我区就和214所合作共同举办中国MEMS传感器产业高峰论坛,广邀行业知名专家来蚌积极为蚌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贡献才智,目前已成功举办过三届高峰论坛和一届产业高端对话,探讨新技术,畅言新理念,为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注入新思路。2020年我区与214所共同举办“中国智能传感谷”产业发展座谈会,并依托214所打造集微电子半导体产业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中国(蚌埠)传感谷。目前蓝驰、洁耀、联畅等企业已入驻传感谷。
加大与中科蚌埠科技转移中心、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合作。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的揭牌,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的落户,将为蚌埠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资源。未来我区将依托以两个中心为载体,继续加强创新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促进院地合作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围绕我区新材料和硅基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技术、人才资源的对接,全方位支持平台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与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的合作,在微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依托214所,重点围绕中国(蚌埠)传感谷导入产业项目,补齐短板,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相关产业发展,以214所蚌埠核心电子器件产业基地项目为引领,中国(蚌埠)传感谷、蚌埠微电子科技园为两翼,打造微电子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传感器研发设计企业、芯片封装测试、传感器生产制造等企业,同时借助每年与214所共同承办的集成电路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提升我区相关产业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的产业项目落户我区。
(二)继续推进与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合作
蚌埠市紧紧围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强产业支持培育,产业发展的质效不断提升,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的成立,对于进一步完善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壮大蚌埠乃至全省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世界新材料大会将在我市举办,我区也将继续推进与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的紧密合作,积极争取作为主办方之一。积极组织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厦洽会、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等,充分推介投资环境,宣传产业基础、政策措施,增强潜在客商来蚌投资的信心。
(三)继续加大与中科蚌埠科技转移中心合作机制
充分借助中科蚌埠科技转移中心,吸引大院大所及其领军人物在我区设立拥有核心技术、配置核心科研团队的独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科学家工作站等,培育一批源头创新的新型科研机构,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创新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优化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蕞后一公里。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池,实行动态管理,项目转化完成一个,及时动态发布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科技成果,项目成熟一个,就推动转化一个。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四)继续保持与高等院校合作机制
继续发挥辖区科教资源优势,立足经济结构转型,成立科技服务中心,鼓励高校院所等科研主体设立研发服务机构,对外提供专业的科技研发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校企对接会,完善配套政策,让产学研在政府的领导下,专业机构的服务下,政策的激励下全力推进合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建科研基地,人才双向培养。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