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产业“蛋糕”为镇域经济发展蓄积能量——怀远县荆山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安徽网蚌埠消息 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是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桥梁。 荆山镇通过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从二元结构一元结构的嬗变”。
怀远县荆山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风淳朴,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思路,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兴镇立镇之本,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全镇头等大事来抓,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保增长、保民生、促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做大产业“蛋糕”,为镇域经济稳定发展蓄积了能量。
一、抓基层组织建设,唤醒“沉睡资源”,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
荆山镇位于荆山脚下、淮河之滨,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15.67万人,所辖村居11个城市社区、6个村改居和17个村,90多个基层党组织。该镇充分发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脱贫攻坚、村庄清洁行动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总体规划,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基础。着力创新驱动,打造集体经济强力引擎。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按照“一村一策”增收方案,制定可行的中长期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清单。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的经营模式,将集体的荒山、荒水、荒坡、闲置的办公场所等沉睡资源以租赁、入股的方式,交由企业统一进行运营管理。发展优质糯稻7万多亩、蔬菜2万多亩。通过实施以城带乡,按照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原则,安排经济弱村与城市社区、村改居结成“帮带共建”对子,促进共同发展。在上谷农产品市场、天雪面粉有限公司带动下,涡南、牛王、大庙、沈郢等11个村订单农业,实现规模发展。“输血模式”激发出“造血功能”,17个村通过有效盘活闲置资源“筑巢引凤”,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还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空壳村”到“万元村”的蜕变。全镇村集体经济实现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二、做大产业“蛋糕”,实现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蓄积能量
按照打造“山南物流园、城西糯米产业园、沿涡城市功能区、沿芡河生态观光农业”四大特色业带,做强物流、糯稻、观光农业、五金等集群产业,托西南物流产业园、淮西城市功能区、五金大市场等新型产业园,加速推进第三产业的财源附加值。突出招商引资,组织专人专攻招商引资“高地”,采取信誉招商、环境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场地招商、吸引回流资产等多种方式,引进注册资本过500万元的工业项目3个,注册资本过亿元项目1个。大力实施筑“巢”引“凤”、腾“笼”换“鸟”策略,利用闲置厂房,引进有活力、规模大、高效能的企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高地,培植两税增长极,为工业经济实现春季开门红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围绕老城区转型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功能区品位提升,致力于带动服务业、酿造业、粮油产业、文化产业“四轮驱动”。牢固树立“只有企业持续增收,才能实现镇域经济平稳增长”的理念,将支持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培植壮大财源税源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精准服务重点企业的方案,定期深入企业摸事情、出实招,切实破解企业融资、销售、用工、用地、审批等方面难题,倾力支持光大生物能源、上谷小镇高质量发展,致力形成企业高质量倍增成长的好势头。利用闲置厂房,引进有活力、规模大、高产能企业13家,形成了以糯米深加工、石榴酒酿造、仓储物流、五金、家具为主的新型产业群,培植两税增长极,为工业经济稳步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活力,今年前2个月,全镇经济收入达1.76亿元,实现了“开门红”。
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抓手,立足区位优势,深入开展“保山、护林、治水、村庄清洁”四大工程,破解了一批过去“想办未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难事难题。坚持生态立区,立足“小区建成花园、产业发展景点化、工业生产低耗能、经济建设可持续”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山城融合、旅游升级、绿色发展、实干兴镇”发展方略。以荆山生态石榴产业园为依托,把石榴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注册了“白花玉石籽”、“红玛瑙”品牌商标,缔造出山青、水秀、林密、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目前,该镇石榴产业园种植面积超过12000亩。荆山、茨淮新河大堤、石羊坝等石榴产业园还成为观光、休闲的“天然氧吧”。按照绿色、生态的要求,推广“家庭式冷藏室设计与贮藏技术”年保鲜石榴200万公斤以上,可有效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依靠河流水网,做足水文章,大力发展精品特色农业,促进了镇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以淮水、涡河、芡河、茨淮新河4条河流滋润的石榴、糯稻、西瓜、蔬菜为主业,着力发展草莓、大葱、葡萄、晚秋黄梨等精品农业,让天兆石榴、柳沟葡萄、支湖草莓、沈郢大葱、涡南西瓜、茨淮新河农业园等一大批现代农业强势崛起,成为助推绿色发展的“强力引擎”。
向西发展拉开城镇化、工业化整体框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城市新亮点,根据农民进城、征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安置的需要,不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城市和谐。按照“先安置、后拆迁,先拆迁、后出让”的原则,积极推进“净地”出让。坚持同城化发展目标,以城市功能区、工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拉开“西扩东连、南进北退”框架,初步形成“五横二纵”的城区路网,凸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逐渐聚集态势。如今,行走在禹王路上,但见道路两侧崛起一座座高层楼盘,大禹九州里、华力紫荆府等上规模商住小区越来越多,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主的新型商住小区相互成景、相得益彰。挖掘依山傍水的资源特色,充分借助白乳泉、荆山、淮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五水交汇、石榴果名扬天下的地域“名片效应”,赋予城市建设以各种相匹配、相关联、相契合的文化内涵,使之富含地方文化色彩的元素,着力提升了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不断增强承载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凝聚力。
五、村庄清洁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
突出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调度、协调、总结美丽乡村工作,落实“日督导、周小结、月观摩、季总评”的长效机制,增强了镇村干部责任意识。以“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逐步培养村民良好卫生习惯,把有固定公益岗位人员,安置到护林、护路、村庄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以此带动居民自觉维护各庭院的环境卫生。按照镇域内流经的涡河、淮河、芡河、茨淮新河4条河流的走向,安排村包保责任人每周巡查一次河道,按时完成“退网还湖”,让镇域内的河流重现烟波浩渺、碧水蓝天的自然景观。抓好旱厕和无功能厕所改造,确保居民如厕方便、干净卫生。建立卫生家庭台账、制作卫生家庭标识牌、制定奖励措施等三项措施,让“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将17个村的农村居民户全部纳入卫生家庭台账管理,采取对账销号的管理模式,按照“五清一改”的要求,合格一户消减一户,形成卫生家庭日日增加、脏乱差现象天天减少的局面。为85户镇级“美丽家庭”集中授牌,为美丽家庭树立了标杆,增加了居民“讲卫生、爱干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承“牛马精神”、牢记“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命担当,全镇干群凝心聚力、共下一盘棋,立足资源优势,全力以赴稳增长、筑平台、积后劲,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向高质量、高起点迈进,筑牢工业发展这块支撑板,擦亮乡村旅游这张全新名片,大力推动镇域经济振兴朝着又好又快的航程破浪前进。(吴高翔)
安徽网蚌埠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生态宜居,民风淳朴,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
春游江淮请您来|百家媒体旅游推介活
泥鳅、牛蛙等农兽药残留 安徽8批次食
合肥祥源城二期项目发生事故:混凝土
给明星送大礼包可高额返利?合肥民警
安徽省反电诈中心公布“断卡”行动
春游江淮请您来|合肥发布春季赏花路
货车侧翻致武汉长丰桥桥面塌陷 官方
重磅!十届安徽省委第十一轮巡视任务
第三届“温暖回家路 完美伴你行”公益活动
安徽农房抗震改造将整体推进试点 计
谁将成为安徽下一个“千亿县”?
合肥临泉路改造工程2月18日将封闭施
受冷空气影响 2月18日后安徽气温自北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厉打击“电捕蚯蚓
河南多地听到不明原因巨响 气象、应
阜阳:定速巡航跑高速 遇紧急情况操
合肥修订相关政策 四县一市老旧小区
因施工需要 淮北这一路段2月15日起半
桐城警方突袭一农村地下****** 现场抓
安徽省合肥市潜山路1469号安徽报业大厦11楼新闻热线
新闻备案号:皖网宣备06024号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皖ICP备0500105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皖 00441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