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老基地”崛起“新工业”
原标题:蚌埠:“老基地”崛起“新工业” 开栏语经济进入新常态,既面临新挑战,更蕴含新机遇。科学判断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形势时,应当看到,安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
经济进入新常态,既面临新挑战,更蕴含新机遇。科学判断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形势时,应当看到,安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改变。。
本报今日起推出“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动力”专栏,旨在宣传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宣传省委省政府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决策部署,挖掘一批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促打开思路,进而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如何克服传统产业的惯性发展,谋求工业内涵的华美“蝶变”,是蚌埠市近几年来决战工业的战略核心。
两年前,蚌埠市就吹响“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全省头部方阵”的“集结号”,提出“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并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齐抓,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工业发力,是重返头部方阵的重要前提,蚌埠市再次将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造舰创牌行动,统筹推进园区发展”工业发展思路随之豁然开朗。
去年8月,安徽亚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末端,亚伦一期项目首台产品“小贵族”电壁炉下线。仔细端详电壁炉成品,每个包装盒上都印有“中国蚌埠”字样。“电壁炉属于终端产品,未来上游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也可能落户蚌埠,这正符合我市目前提出的产业导向和招商方向。”蚌埠市招商局重点项目科负责人说,产业链终端项目的大量引进,让更多“蚌埠制造”的产品走向市场。
如何提升产业实力,是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联动,承接产业转移与增强内生动力并举,引进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相互促进。”蚌埠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积极培育的特色产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了电子信息、光伏、玻璃新材料等6个特色产业园区,创建了玻璃新材料、精细化工、滤清器等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光伏、环保装备等4个省级产业基地的特色产业基地。在产业培育上,全氧燃烧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德豪润达LED产业化基地、新威电子产业园、万达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不断创造、刷新蚌埠速度,逐步成为产业发展龙头。
新型显示、LED、太阳能光伏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特色电子产品,“三链二群”的触角延伸舒展,让“有规模、有链条、有特色、有实力”成为首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四个形容词;起重机、机床、压缩机、液力机械和滤清器、油箱、刹车系统等配件为特色的系列产品群扩张壮大,让“有基地、有市场、有配套、有舞台”成为重点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的四个关键词。
一片全新的“高端”领域正在成为蚌埠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重点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前5个月,该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80.3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36.9%;同比增长15.9%,居全省第2位。
一直以来,将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印上“中国造、蚌埠造”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每位员工的梦想。0.3毫米超薄玻璃成功下线,实现了中国浮法玻璃由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的完美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然而,0.3毫米并没有让蚌埠玻璃设计院的科研人员停下脚步。他们向玻璃工业生产的新领域0.2毫米发起挑战。2015年3月28日,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终于在蚌埠玻璃设计院实现稳定量产,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玻璃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丰碑。
工业的支撑力,在于“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而经济的生命力,在于“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近年来,蚌埠市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并继续推动整机、整器、整车类产业链终端、价值链末端产品取得新突破。蚌埠市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从事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
该公司2013年开始盾构机主驱动减速机的研发,在盾构机领域,国内设备制造目前还仅限于装配集成这个环节,关键核心零部件还依赖于全球采购,蚌埠市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主驱动减速机通过了中铁隧道集团工业性验收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主办的国产化鉴定,现已为40多家盾构施工单位和主机厂家提供服务,已实现产业化并在进一步扩大产能。
记者在蚌埠市经信委采访时获悉,6月中旬,蚌埠依爱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蚌埠中实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技术中心按程序经过评审,被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等七部门联合认定为蚌埠市企业技术中心。至此,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有15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1家、市级88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大力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合作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据统计,2014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122个,占全部有科技机构企业总量的63%;新产品开发项目数902个、销售收入141.3亿元,均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的70%左右;全市已上市的主板、新三板企业,全部都是建有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当前与长远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产品创新、工艺改进、效益提升,带动了整个规上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园区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座理想的工业园区不仅是产业聚落,更是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的产业新城,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产城一体”,园区才会有承载的能力和集聚的人气。在蚌埠市,随着中小企业产业园的加快建设或陆续投运,怎样克服园区同质化、配套服务滞后、产业结构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聚集中小企业,实现由“量”到“质”转变,考量着产业园区的生命力。“仅仅提供物理空间难以为继,必须打造综合性孵化平台,全方位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该市经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招商、运营是园区建设着力点,不仅看建设数量,更看重运营质量。
其实,蚌埠市集聚中小企业发展的园区早有雏形,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曾经看似理念先进的小微园、创业园弊端渐露,无论是在园区规划、产业定位、设施配套,还是综合服务水平上,都与正在建设的中小企业产业园不在同等“量级”。
既有标准化厂房,同步配套的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也有物流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生产性配套,更有食堂、宿舍、活动中心来满足员工生活所需推进建设中的中小企业产业园,俨然一座“工业城市综合体”,在这里,劳动者从事体面劳动,实现全面发展。蚌埠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负责人就此表示,中小企业产业园可谓上一代园区的“升级版”,能够蕞大限度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生活、管理方面的需求,帮助企业提档,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进入新常态,彰显发展新动力。蚌埠,这座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老工业城市,正在加速转型发展,在皖北工业版图上的份量越来越重。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