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蚌埠走进蚌埠
蚌埠,坐落于淮水之滨、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个县和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4个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两个功能区。面积5950.7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69.38平方公里。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8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强劲恢复增长势头,财政收入31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0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7%。
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距今7300年前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4200年前,治水英雄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2200年前,项羽刘邦在此楚汉相争、决战垓下。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珠城”美誉的蚌埠如今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个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蚌埠片区的发展任务是“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
蚌埠市拥有14所驻蚌高校,汇聚了中国兵器214研究所、中国电科40/41所、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院所,创新资源在省内仅次于合肥。
创新,正在成为蚌埠发展日益倚重的核心竞争力。
蚌埠已建成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等重要平台,拥有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以生物基材料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拥有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以及中国头部条、目前国内项目体量蕞大的规模化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G产业已初步形成从基础材料、通信终端配套到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
“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蓄势待发。
蚌埠是国家确定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物流枢纽载体城市,蚌埠港是千里淮河头部大港,京台、宁洛高速公路,京沪、京福高铁在蚌埠交汇,民用机场加快建设。
与此同时,蚌埠还是国家确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已经整体纳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合肥都市圈规划范围,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合肥、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的辐射效应在此叠加,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蚌埠是全国文明城市,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连续两年安徽省“四蕞”营商环境考核全省第1。
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三日办结”,全省率先提速为“一日办结”。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蕞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均居全省头部方阵。
2021年5月19日,建设中外文化交流新高地、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落户蚌埠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唯一一个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论坛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文联,常务理事会设在北京。
年会永久会址落户于安徽省蚌埠市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并重申了论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宗旨,表示选址蚌埠有助于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心灵沟通、思想交流。
未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将携手蚌埠市、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利用好蚌埠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园区这一生动舞台,通过举办年会和丰富的国际文化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各国人民增进理解,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凝聚智慧和正能量。
请本文(图片、动图)作者与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调度办联系,电话,以便支付稿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