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蚌埠高新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新高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蚌埠高新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双线 月,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增长率位居皖北前列。6 月11 日,“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暨集中采访活动来到蚌埠站,媒体采访团在蚌埠高新区进行了走访。
大富重工产业园配天机器人生产车间。
目前,我国5G 建设如火如荼,蚌埠高新区生产的一种5G 基站部件正在为5G 助力。记者在蚌埠高新区的大富重工产业园了解到,该公司是全球蕞大的射频滤波器供应商,分别向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供货。今年4 月,该公司的5G 移动通讯设备加工项目开始在蚌埠投产。
在高端科技领域,手机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也在蚌埠大量出货中,记者在采访蚌埠高新区国显二期(凯盛新型显示产业园)项目时了解到,该项目可年产5000万片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智能家居等领域。
提到蚌埠高新区的“大牛”企业,也不得不提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该公司生产的汽车空调离合器远销欧美、日本等汽车强国市场,几乎世界上每7 部汽车就有1 部使用了他们的产品。
蚌埠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表示,蚌埠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瞄准5G 产业,超前布局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推动中电科41 所、大富科技、中建材合作建设5G 通讯产业园,加快建设深圳鸿海芯片封测、立德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步伐,进一步壮大产业基地规模。
据介绍,蚌埠高新区于1994 年4 月成立,2010 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9年,蚌埠高新区GDP 同比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69 个国家高新区第43 位,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新区头部方阵。近来,蚌埠高新区以做好“产业、项目、创新”这三篇文章为突破口,抓产业促集聚。
围绕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型显示、太阳电池、特种玻璃三条产业链。围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落实蚌埠市“机器人十条”等政策,支持大富配天机器人、凯盛工业机器人发展壮大,加快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中科院高铁服务机器人等项目推进步伐,建成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
启动实施“龙头企业三年培育计划”,通过产业扶持、并购重组、扩大产能、新上项目等方式培育一批50 亿元、100 亿元企业。设立3 亿元领庆创投基金、4 亿元省担保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率先推动凯盛科技冲刺百亿元企业;德豪光电、大富科技成长为第二批50 亿元企业。
紧盯世界500 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围绕硅基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着重招引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同时支持存量企业技术改造、新上项目、扩大产能、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
蚌埠高新区未来将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承接长三角硅基领域的创新机构、创新企业、创新平台,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规模。
依托蚌埠玻璃设计院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联合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
打好区域协同“主动仗”,借力“飞地经济”。学习借鉴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合作开发管理模式,探索园区共建新模式,通过正向飞地、反向飞地“******”模式,发挥园区比较优势,创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推动“飞地经济”发展。
聚焦硅基新材料产业,通过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延伸和产品推广应用,共同打造世界级硅基、基地。围绕5G、新型显示等领域,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培育在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推动开发区实施标准化建设,在要素保障上实现与长三角区域的等高对接。还将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与长三角高端科技人才、专家互访资源共享交流机制,推动高端创新型人才在高新区落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吉祥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