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蚌埠这样融入…
产业协同,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深入融入长三角的大背景下,作为淮畔明珠的蚌埠,必须在滚滚长江中找到自己的产业“坐标”。
怎样下好创新先手棋,把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和5G产业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是蚌埠绕不开的课题。
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画卷渐次铺开,蚌埠正以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抓手,按照“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总体思路,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全力以赴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市场上用于人体温测量的耳温***、额温***核心MEMS传感器芯片十分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不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研制生产。兵器214所紧急与国内传感器设计公司合肥微纳传感器公司进行技术对接,在蕞短的时间内完成了MEMS传感器核心芯片研制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蚌埠智慧”。
这样的技术对接与产业合作,不难看出是长三角地区协作共赢的产物,同时也是蚌埠发挥创新优势的鲜活案例。
产业强不强,关键看创新。而创新,正是蚌埠的基因传承,也是蚌埠的鲜明底色。过去一年,蚌埠编制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规划方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首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全面打通聚乳酸生产全产业链,成功拉引430毫米类石墨烯高导热膜,刷新了180毫米世界蕞宽高导热新材料纪录,一批世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在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井喷”。
扬蚌所长,关键要在“扬”字上下功夫。除了发挥好蚌埠的创新优势、利用好蚌埠的创新成果,还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在创新资源上的“全面链接”。翻看蚌埠近期重要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创新要素对接,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重要的工作着力点——
6月3日至4日,第十五届“九三论坛”在蚌举行,九三学社中央领导率队就“提升创新能力,做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在蚌开展专题调研;
7月2日,市委、市政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作座谈,双方就深化双方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等进行深入交流;
7月15日,市委书记汪莹纯深入部分企业,深入调研产学研融合发展工作,强调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主动加强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和人才团队的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7月8日和8月4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在蚌埠和合肥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进行深入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融入长三角,创新要打头阵,必须加快创新要素信息对接,促进科研创新合作互动,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市科技局局长马成喜认为,在推动科技创新上,蚌埠应当以服务、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牵引,积极对接G60科创走廊,聚焦5G、硅基和生物基等优势领域,携手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蚌埠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历来与长三角地区联系紧密。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序承接沪苏浙中心区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省际转移,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硅基和生物基等新兴产业落地。2019年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中,长三角区域项目62个,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全市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来自沪苏浙地区的企业达到663家。
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给蚌埠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毋庸置疑的是,与长三角中心区其他先发城市相比,蚌埠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相关产业协作还不够深。今年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在《关于发挥创新资源优势 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中指出,虽然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蚌埠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存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不高、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为此,市政协还专门提出建议,指出应当建好“科技创新”和“承接转移”两大平台,推动两者有机融合,形成叠加效应。
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和承接转移的叠加效应,着力点应当放在产业深度参与上,必须立足蚌埠实际,充分发挥蚌埠在硅基生物基、5G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加速构建与都市圈、长三角配套的产业体系。
5G方面,蚌埠市集聚有中国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214所、大富科技、依爱科技、凯盛科技、台嘉玻纤、壹石通材料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5G通信产业相关企业达到40余家,正紧盯《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倡议书》、《长三角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积极构建产业发展链条,参与长三角芯片研发中心建设。
双基方面,蚌埠新材料产业集聚态势尤为凸显,蚌埠已经拥有50户产值突破亿元的硅基新材料企业和24家规模以上生物基材料企业。而这,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有着极高的产业契合度,有助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错位发展,为我市全方位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合作对接空间。
“聚焦主导产业,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协同合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实现差异化互补合作,需要充分理清我市产业发展底数,动态研判蚌埠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劣势和潜力空间,进一步明晰产业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要推进与长三角企业的战略合作,主动对接苏浙沪,引导我市中小企业加强与各自产业龙头企业的联系,甘于做好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
近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的牵线家园区孵化企业与徽商银行蚌埠科技金融支行签订了信E贷纯信用贷款协议,总金额60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样的活动,正是蚌埠不断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在创新、金融和产业等方面对接的具体实践。
加快融入长三角,必须有坚实的承接载体支撑。加强园区等载体建设,深化园区共建,是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发区优化整合之后,我市目前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蚌埠高新区为例,作为全市重要的产业经济功能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蚌埠高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凸显创新特色,以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承接长三角硅基领域的创新机构、创新企业、创新平台,园区发展水平和规模正不断提升。
我市以高新区为中心区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中心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比较苏滁产业园等发展势头较好的省际合作共建园区,我们不难看出,开发区及平台承载力未得到有效凸显,尚未在结对共建上实现新突破,在对接长三角开发区品牌输出、共建联动方面仍有不足。
蚌埠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新区将围绕区域协同,学习借鉴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合作开发管理模式,探索园区共建新模式,通过正向飞地、反向飞地“******”模式,发挥园区比较优势,创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推动“飞地经济”发展。
为推动深化合作共建,市政协在《关于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建议》中提出,应当强化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现有承接平台的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精准培育壮大创新产业集群,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探索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持续优化产业转移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