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打卡创新馆零距离感受科创蚌埠
创新写在蚌埠的基因里。作为安徽蕞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全国头部台缝纫机、头部台电视机都是“蚌埠造”。
8.5代TFT-LCD玻璃基板、聚乳酸(PLA)生物新材料、生物可降解产品、神舟系列飞船等蚌埠参与制造的国家重大工程……今天的蚌埠依然是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丰硕成果续写创新故事。
6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蚌埠创新馆,这座今年初刚开馆的展馆布展面积近8000平方米,分为重大创新成果展区、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展区、创新平台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四大板块。在展示蚌埠科技创新成果、提供科普教育示范的同时,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门服务,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对接平台。
2022年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蚌埠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2022年,蚌埠首次纳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55位;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居第62位,较上年提升7个位次。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真抓实干的决心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据介绍,2022年,蚌埠财政科技支出达21.05亿元、居全省第3位,占财政支出比重达5.85%、居全省第4位。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额共8.66亿元。
同时,蚌埠大力实施企业培育“五大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92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强化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安徽省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仪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家,总数达234家。截至2022年底,蚌埠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5件、居全省第5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2件、居全省第4位。
在创新馆中记者看到,蚌埠正大力推进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六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蕞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集聚创新人才、壮大创新主体,蚌埠锚定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一个目标”,提出实现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达1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件,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实现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等一系列目标。继续擦亮“创新之城、制造高地”的城市名片。
(文中图片由科技日报记者崔爽拍摄)
新方法可显著提高多晶硅生产效率
新方法可显著提高多晶硅生产效率
全国生态日丨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观察
优化环境、创新产品、打造平台——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长江为受水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水资源支撑
长江为受水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水资源支撑
全民健身日丨科学健身 一起动起来
封面新闻丨就在明天,晚上8点!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精彩抢先看
封面新闻丨强降水“滞留”京津冀,台风影响中的“列车效应”是指啥?
封面新闻丨“慧”生活!成都大运会科技服务很贴心
科技新突破丨新加坡科研团队实现3D打印纯素鱿鱼
走进农家书屋丨湖南株洲,探访延伸至风景区的美丽书屋
科普一下|站起来打招呼的马来熊是什么熊?
我是科研助理丨宋庆港:我给蘑菇种植户送技术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