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地理百科-查字典地理网
当前位置: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面积36.7km2,为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三个高新区之一。开发区位于蚌埠市城市西南部,现已开发面积12km2,建成区面积7km2,入区工商注册企业达440余家,境内外上市及相关联企业15家。主要产业结构为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成套设备制造、纺织等。2006年实现GDP22.2亿元,工业总产值56.9亿元。
中文名: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别称: 蚌埠高新区 级别: 国家级开发区 所属地区: 安徽 蚌埠 政府驻地: 蚌埠市燕山路1559号 电线 地理位置: 安徽东北部,淮河中下游 人口: 12万 著名景点: 张公山公园 火车站: 蚌埠火车站,蚌埠南站 车牌代码: 晥C 著名学校: 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
公路公路四通八达,京(北京)——台(台北)、南(南京)——洛(洛阳)等高速公路在蚌埠交汇。
铁路蚌埠站是京沪铁路一等客站,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多列;是中国重要铁路枢纽,拥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蕞大的集装箱货场,可实行铁海联运。已经建成通车的京沪高铁和在建的京福高铁将在蚌埠交汇,设为蚌埠南站,现在蚌埠至北京、上海仅需3小时和2小时车程。
水运蚌埠港是千里淮河头部大港,与长江相通,四季通航千吨级货轮,经大运河通达长江沿岸各市。
航空蚌埠拥有4C级标准机场,并且正在新建蚌埠机场,蚌埠市区距南京禄口机场1小时车程,合肥骆岗机场1小时车程。
蚌埠市处于中部与东部地区的交汇处,又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承东启西,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相对西部发达,是东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首选之地。蚌埠是皖北中心城市,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连,南同泛珠江三角洲接壤,北通环渤海经济圈。
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初期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36.7平方公里,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10年12月9日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继合肥和芜湖高新区之后成为安徽省第3家国家级高新区、全国84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蚌埠高新区是蚌埠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工业强市的主战场和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建区以来,蚌埠高新区始终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园区规模不断扩大,高新区建成区面积已达9.78平方公里,现开发面积11平方公里。区内逐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医药化工等支撑产业,业已成为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点一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措施、低廉的投资运营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香港贝斯、香港伟业集团、香港贵联集团、美国EEC公司、中国华源、宁波屹东电子、中国凯盛、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境内外企业入区投资发展,高新区已初步展现出新型工业区的形象。
道路建设大庆南路、汽车城北路、迎河路、长征南路、高新路、中流路、平流路、天河路、山香路等9条道路及大庆南路、长征南路、长青南路、迎河路与中环线交叉口建成通车,实现通车里程8.1公里,是历年来通车里程蕞长的一年。区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配套和亮化工程加快跟进,基本完成姜桥路以北26.12平方公里开发配套任务。全年完成土地组卷3600亩,获批1177亩;实施了山香、九龙等区域拆迁,共拆迁房屋14.6万平米,征用土地2000亩,保障了汽车城一期、迎河路、中环线高新区段、小黄山停保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席家沟、八里沟环境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兴中路桥建成通车;南片区域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的8条高压输电线路完成迁改;为入区重点项目配套的四个10KV一级开闭所即将建成投用,提供6万KVA电源容量。实施了姜桥路等道路和梅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新增、改造提升绿地20万平米。绿地世纪城、君临天下等房产项目快速推进;黄山大道保障房一期建成投用;九年一贯制小黄山学校三栋教学楼主体封顶,今年9月将正式投用。区内公交、商场、超市、菜场等逐步完善,园区城市功能日益显现。
项目建设蚌埠国际汽车城、千恩智能、宏鼎贝通、双环电子、凤凰纳米等26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各类房屋建筑100个单体,面积62.5万平米。其中工业项目48万平米,占77%。竣工108个单体,面积53.7万平米,增长17%。中烟烟草薄片、中集安瑞科大型压缩机生产基地、41所依爱电子产业园、昊方汽车空调离合器、德豪润达LED封装贴片一期、华新高档酒类包装一期、德重机械、福联重工等近20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竣工厂房面积近40万平米。目前,全区在建工业项目90个单体,面积达60万平米。德豪润达、华新酒业项目后续工程正加紧建设,今明两年将陆续投产。蚌埠国际汽车城项目引进知名汽车品牌4S店36家,其中18家开工建设,开工面积23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加速实施。全年建成30万平米,同比增长20%。上海绿地集团绿地世纪城项目已开工建设70万平米,交房近30万平米。怡景名苑项目建成交付入驻,君临天下项目即将全部建成,锦江新天地开发完成形成了新的小区。
蚌埠,是淮河中游一座凝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交通枢纽城市,其辖区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40万,其中,市区面积602平方公里,人口105万。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城市西南部。
建区以来,蚌埠高新区在“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并举,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产业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已吸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并且通过积极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多种方式,现已初步形成了几大支柱产业:
以安徽柳工汽车起重机、华隆消防车、安徽顺达改装车和天宝乘用车为主的汽车专用车在高新区已初步形成集聚。以伟业重工(安徽)有限公司、天宝产业控股集团公司为主体实施的北泰汽配工业园,主要生产发动机、汽车制动系统、悬架系统、传动系统、减震器等产品,该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2亿多美元,二期拟投资4亿美元,具有为整车厂配套及出口欧美、日本的能力。此外,蚌埠昊方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公司生产的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和昊业滤清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滤清器,均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蚌埠市正在规划依靠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建设以特种车、专用车等整车生产为主导,以优势关键零部件生产为辅助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
代表企业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所、41所、安徽双环电子集团等,主要产品以移动通讯测量仪器、继电器、接插件、集成电路、精密电阻等产品为主,拥有国内、国际领先技术,部分产品为“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发射做出了贡献。为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蚌埠市政府在高新区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项目总体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占地约1.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消费电子、传感器、电子仪器仪表、汽车电子产业化项目等。
主要企业有蚌埠凯盛机电、浩中机械、华光机械、国瑞特机床、三元压缩机、汉旭环保装备、艾尼科环保、恒德环保、达宁水处理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钢材和有色金属后整理所需的大型精整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压缩机、离心机、大中型环保装备、水处理设备等。中国建材凯盛集团与世界著名企业意大利保特罗公司在高新区合资建立的玻璃成套设备基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以安徽环球药业股份公司、安徽八一药业有限公司、安徽福康药业有限公司等为支撑,主要产品包括对邻硝、大输液、扑热息痛、脑力静胶囊、六味地黄口服液等。
主要企业有安徽华皖碳纤维集团、时代塑业、华益导电膜公司等。主要产品包括碳纤维及原丝产品的开发(国内头部条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线),PVC异型材、PVC管材、PP-R管材、HDPE管材等。中外合资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在我区具有六条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万片ITO导电膜玻璃;产量现居亚洲头部,质量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企业有安徽应天新能源公司和蚌埠雷诺节能科技公司等,主要产品为太阳能发电站设备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发展规划未来几年,蚌埠高新区按照“产城一体化”发展思路,围绕三年实现1000亿园区,五年冲刺2000亿园区,财政收入突破30的“123”战略目标,一项目工作为抓手,突出招大引强和创新驱动,大力推荐产业集聚,提升承载能力全力推动高新区跨越发展,正当我市重返安徽头部方阵“火车头”。向南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实施长征南路、迎河路、大庆南路三条道路跨中环线向南延伸,汽车城北路、汽车城南路两条道路继续向西延伸,使中环线平方公里区域初步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交通网络,土地得以释放。同步跟进完善南部区域供水、供电、供气、通讯、路灯等配套,为南片综合开发和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同时,开工建设黄山大道(大庆路以西)、平流路、天河路、曙光路、山香路南段等道路工程,全年力争新建道路7公里以上。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力争完成拆迁量20万平方米以上,土地组卷3000亩,力争获批2000亩以上。认真实施“绿满珠城”大建设活动,提升绿化总量,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加强美化亮化工作,不断提升园区品位。确保全年大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提升综合配套能力。围绕“三山一河”(张公山、小黄山、燕山和迎河)打造服务产业区的三个重点生活区,不断提升园区综合配套能力。一是优化提升张公山片区功能。加快君临天下、锦江新天地等房产项目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实施美化、亮化和环境整治工程,着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二是加快推进小黄山片区建设步伐。加快绿地世纪城项目开发步伐;全力推进山香、九龙农民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小黄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投入使用;督促已摘牌三宗土地开发建设;引进公交、商场、超市、餐饮、菜场等生产生活配套,加快整体开发步伐。三是启动燕山迎河片区开发。开工建设管委会新政务中心,完成公安技术服务中心建设,谋划引进商住、宾馆、写字楼等城市业态。
通过政务中心的建设,带动整个燕山片区综合配套功能的提。产业发展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我们仍要立足产业发展,狠抓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力争在产业集聚、提质扩量上实现新突破。实施“三大创新计划”。一是实施创新主体发展计划。重点促进41所、柳工、华益、昊方、双环、安瑞科、凯盛、环球、国威、昊业等重点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围绕现有产业,积极谋划一批50亿元以上产业园;帮助柳工、首文、41所、华益等产业龙头企业高标准做好发展规划,支持其尽快形成牵动性产能,带动全区产业加速集聚。二是实施中小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瞄准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孵化培育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研究加快其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加快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把把普源离心机、凤凰滤清器、精菱机械、道生光纤、日月电子、高华电子、祈艾特电子、千恩智能等企业培育成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三是实施创新型企业上市计划。对昊方、环球、凯盛、双环、昊业等有能力上市融资的重点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其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储备工作,争取“十二五”期间有5家以上企业能够通过主板、中小板或地方股权托管交易系统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