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建设全链条产业新城打造蚌埠食品名片
烧饼夹里脊、蚌埠小龙虾、“白老五”炒货、和平牌牛奶、大钱牌面粉、沱湖螃蟹、怀远石榴……这些蚌埠人家喻户晓并引以为傲的老字号品牌,一度创造出耀眼辉煌,成为蚌埠重要的城市名片。然而,由于产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批本应“火出圈”的食品及品牌尚未走上全国大舞台。
事实上,我市食品产业基础雄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其中酒厂、果糖厂、肉联厂产能居全国行业前列。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上缴利税超过全市工业利税的一半。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蚌埠市建成现代化的食品城,蚌埠荣获“食品城”美誉。
时代的车轮碾过,曾在记忆中深埋的那些情愫,再次涌上心头。重振食品行业雄风,蚌埠必须行动起来。
据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布信息,今年4月21日,豪德集团成功摘得淮上区蚌挂[2022]15号优质工业用地,该地块位于淮上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蚌埠美佛儿学校南侧、蚌宿路东侧,占地面积约253亩。
日前,记者从市区沿着S101驱车向北,不到20分钟的光景,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便映入眼帘。在这片即将动工的产业热土上,豪德集团邀请食品行业有志之士,共赴一场不负时代的行业巨变。
“选择蚌埠,就是选择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完美契合。”在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董事、副总经理王荣看来,蚌埠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雄厚,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甬蚌结对帮扶等系列战略加持,必将给产业园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帮助。
为什么选择食品产业?王荣表示,这是前期团队历时16个月的调研结论。“蚌埠市食品制造业近年来飞速发展,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9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7%。全市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有增有降,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34.5%,增速蕞快。”
经调研,全市现有188户规上食品工业企业、692家持证食品生产企业、255家持证小作坊单位,大部分中小食品企业及小作坊面临着生产线改进、厂房改造、拆迁征地、环保排污要求等客观问题。经统计,全市食品企业对功能型厂房需求面积已超60万㎡。但全市目前还没有专业的食品产业园区,现有园区在厂房结构、排污排放、蒸汽、辐照、物流配送等很多方面不能满足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扩大需求。
一方面是期待华丽转身的蚌埠食品产业,一方面是亟须转型升级的食品企业,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应运而生。
园区秉持“为产业赋能,给企业助力”的理念,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生产环境,开发建设“产业集聚、服务集中、技术集成、功能集约”的现代化食品产业聚集区。
园区整体规划采用产城融合模式,生产区与非生产区完全剥离,同时打造完整生产、生活配套体系。通过“工业产权+定向制造”模式集“研发创意、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检验检疫、冷链配送、辐照处理、商贸展示、工业旅游、公共服务、环保储能”等综合功能服务。园区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蕞大的食品产业智造基地,大力推动中小食品企业结构调整,引领食品产业全面升级。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打造良性生态发展链
换道超车,不仅要有眼光、有战略,还要有魄力、有情怀。“我们提供的不止是场地和服务,而是一条完整的良性发展产业生态链。”王荣说。
从功能规划来看,园区有五大硬件功能区,分别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研发创意区、商贸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并以国家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辐照中心、集中污水处理、“光伏+储能”融合应用、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智慧园区一卡通”、园区专属巴士等作为优势配套,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拎包式”“一条龙”服务。
从场地到服务,从研发到销售,产业园能提供给企业的不止是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等大局观念,还有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思维、“补链、强链、扩链”中的强强联手、推动产业要素升级的创新理念以及品牌重塑的强劲动能。“以产业思维开发园区、以平台思维运营管理,助力解决企业用地、建设、融资、生产、服务、营销问题,促进园区地产、金融、产业、物业、销售、人才各板块融合驱动,构建‘产业园区+企业主体+生产运营+全链服务+金融资本’多位一体的企业服务生态体系,推动食品企业将产业链做长、朋友圈做广,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王荣说。
顺大势,谋新为,赢未来。通过做强上下游产业链,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由此进一步反哺食品产业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形成一条良性生态发展链,这就是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未来的发展逻辑。
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正瞄准皖北乃至全国市场,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把打造蚌埠的“食品名片”责任牢牢扛在肩,乘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巨轮,一路奋楫扬帆、一往无前。(蚌报融媒体记者李景)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