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2035年远景目标”出炉!这些地方将迎来大发展!
蚌埠“2035年远景目标”出炉!这些地方将迎来大发展!
近日,官方印发了《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9万余字,从社会、交通、经济等各方面,对蚌埠未来五年发展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任务。今天,我们整理了部分文件要点
近日,官方印发了《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9万余字,从社会、交通、经济等各方面,对蚌埠未来五年发展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任务。
今天,我们整理了部分文件要点,一起来看看未来蚌埠将如何发展!
展望2035年,全市发展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巩固,迈向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法治蚌埠、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蚌埠,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蚌埠;
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作用充分彰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心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
打造蚌埠公铁水空综合立体“大港口”
铁路。建成淮宿蚌城际铁路蚌埠段、合新高速铁路五河段,启动沿淮高铁蚌埠至五河段建设,推进蚌滁宁城际铁路、沿淮铁路蚌埠至淮南段建设,开展亳州至怀远至蚌埠城际铁路方案研究。建成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铁路专用线、固镇经开区路铁路专用线,加快沫河口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争取完成马场湖货场搬迁、蚌埠南货场改造。建成投用固镇南站、五河站,开工建设蚌埠南站东站房,谋划亳蚌城际怀远站,实施蚌埠北站并预留相关接轨方案。推进蚌埠南站存车场(动车所)规划建设,谋划蚌埠站提升改造,争取启用蚌南联络线。
高速公路。建成蚌埠至五河、蚌埠至固镇高速公路,新建五河至蒙城、固镇至宿州、蚌埠至淮南高速公路,改扩建宁洛高速、京台高速蚌埠段。
国省干线马城至淮南段(含大河湾淮河大桥)、G329凤阳至蚌埠段改线(含临淮关淮河大桥)、G344泗洪至蚌埠至宿州等一级公路。
航道提升。加快淮河干流蚌埠段二级航道整治,推进涡河、沱浍河、茨淮新河四级航道整治,建设怀洪新河怀远至固镇段四级航道并复航。实施淮河蚌埠三线船闸工程。
港口码头。建设蚌埠港、中诚国际长淮卫大型综合码头、中粮集团五河城南大型综合码头、中孚集团蚌埠油品综合码头、固镇工业园区综合码头。
民用航空。建成蚌埠民用机场,加快建设固镇、五河通用机场。配套建设机场高速公路联络线、异地城市候机楼等,引入轨道交通。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打造千亿级园区,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引领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咨询信息、服务外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谋划建设硅基应用研究院。
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区。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科技研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加快推进微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高水平建设临港产业园,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徽淮上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桥头堡”。重点发展生物制造及高端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重点打造商贸物流集聚区、硅基产业集聚区、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三大核心板块。加强省级原料药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原料药基地。
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汽车零配件产业集聚地和千亿级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啤酒等产业,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新领域发展新空间。怀远龙亢经开区重点培育秸秆综合利用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白莲坡产业园产业层次,着力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安徽五河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纺织产业新高地。加快纺织产业园、自行车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轴承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以世界级、千亿级为目标,建设世界头部的聚乳酸和维生素产业基地,助力全市生物基产业实现千亿级产值。做强做优生物化工,推动固镇经济开发区扩区,建设国内一流的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园区。持续推进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打造南北合作共建产城融合示范园区。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工程
研发创新区。吸引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落户,集聚创新研发要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参与全球创新分工,推进硅基、生物基、新能源、5G、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打造高端技术创新研发聚集区。
产业集聚区。依托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平台载体,重点发展硅基、生物基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综合保税区。高标准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发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仓储、商品展示、检验检测等功能,探索“区内带动区外、区外支撑区内”的“保税+”平台内外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全方位开放新平台。
港口物流区。依托蚌埠港打造多式联运航运枢纽及综合口岸,加快布局国际物流园、外贸仓储设施、跨境商品集中展示销售区,建设淮河流域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国际贸易拼装集散地。
现代服务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中介、战略咨询、法律服务、贸易航运货运代理、航运物流跨境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打造世界级硅基新材料制造中心:聚焦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吸引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内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世界级硅基制造业中心。到2025年,硅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打造世界级生物基材料制造中心:坚持“龙头引领、技术驱动、应用拓展”,实施生物基新材料扩能提速行动,将我市打造成为安徽省生物基材料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全国领先的生物基材料之都、全球蕞大的聚乳酸产业集群。到2025年,生物基材料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
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导向,持续推进新型智能化高端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000亿元。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上海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更深层次更多领域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区域创新协作联动,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硅基、生物基等领域创新平台纳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首 选地。加快沿淮和跨省铁路通道、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建设,推动省际高速公路加密扩容,消除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加快蚌埠民用机场建设,以蚌埠为核心节点,打通联系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通道。
高起点建设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先行军”和皖北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领头羊”。深化体制改革,参与建立长三角政策协商机制,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联防联治、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营商环境等领域实现等高对接。
深度参与合肥都市圈,积极推进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推动淮(南)蚌一体化发展,构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和优质生活圈。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强产业配套、公共服务、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全面对接。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