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园区转型发展怎么转?专家从六个方面提建议
原标题:蚌埠园区转型发展,怎么转?编者按在今年全市召开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大会后,《深读周刊》围绕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课题,推出“行走园区”系列深度报道,通过园区企业走访、园区转型观
在今年全市召开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大会后,《深读周刊》围绕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课题,推出“行走园区”系列深度报道,通过园区企业走访、园区转型观察、记者手记,深入采访我市园区人,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在新一轮园区转型发展中的思考与探索,触摸园区企业的所思所想,并走出蚌埠看外地园区发展的经验,为我市园区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记者在“出”与“入”的变换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视角。无独有偶,蚌埠市委党校许如宝副教授,今年也以此为课题,用专家的视野,深入调研,提出了他的团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重点刊发了他们在我市园区转型发展方面的建议部分。
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标准地”制度,探索“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均论英雄”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推进单一的工业制造型园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宜居宜业宜商的开发区转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探索将已经开发建设完成区域的社会事务划归属地所在行政区管理的模式,使开发区的主要精力集中用在开发建设上
充分发挥以“园”引商,以“楼”聚商,以“会”邀商和以“策”扶商等创新举措
蚌埠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开发区建设,自1994年成立头部个开发区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蚌埠市开发区不断加强建设力度,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入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开发园区。截至2018年上半年,蚌埠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42.5平方公里,开发区入园企业总数达到6590余家,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1277.9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40.9亿元,同比增长10.3%。如何进一步推动开发区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从而推进蚌埠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实现转型发展。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安徽省“四蕞”营商环境的意见和蚌埠市委“三个一切”的指示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决彻底持久,不折不扣。二是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项目服务中心功能,规范服务方式和流程,完善企业帮办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千干扶千企”活动,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重点产业项目早日发挥效益。三是大力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标准地”制度,探索“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均论英雄”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其中重点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实现“蕞多跑一次”,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速。坚决杜绝出现新的僵尸企业。四是开展持续服务,护航企业成长。提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科技创新资源及国家、省市区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咨询与服务。提供技术升级、上市融资、收购并购、市场开拓和研发中心认定、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方面的服务。
创新是引领发展头部动力,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头部,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大幅提高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提升研发机构研发能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示范基地的品牌优势,提升、拓展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园、众创空间功能,支持民营孵化器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创新平台。第二,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度强化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开发区竞争力。第三,提高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干部的创新力。创新力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动力,创新力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来,因此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干部要养成学习自觉、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第四,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和“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改革提供支撑。
开发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抓紧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要使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区,不断提高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要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健全产城融合体制机制,以产城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加速人口汇聚,促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单一的工业制造型园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宜居宜业宜商的开发区转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因此优化开发区机构设置,扩大开发区管委会用人自主权迫在眉睫。头部,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依据工作需要设置机构,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建议增加开发区人员编制,充实一批懂经济、善协调,愿为蚌埠市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人员到开发区工作。第二,职能部门全覆盖,从严加强派驻人员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如市场、环保、住建(规划)、安监、司法、行政执法、劳动监察均应在开发区设立相应的派出机构,真正实现“蕞多跑一次”承诺和执法巡查全覆盖。同时,高规格行政配置开发区组织机构,将派驻机构统一纳入开发区的日常管理,解决开发区与相关部门协调不畅,“管”“权”分离的实际问题。三是要积极探索将已经开发建设完成区域的社会事务划归属地所在行政区管理的模式,使开发区的主要精力集中用在开发建设上。鼓励企业协调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帮扶机制。全市统筹解决每个开发区停产停建企业转型发展问题,分析停产停建企业具体原因,分类归纳,在与停产停建企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公开公正的解决方案,加强推进力度,切实提高相关部门执行力。
我市要以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环境保护标准严格要求每个开发区实现绿色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头部,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实现保护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绿色同步、经济与生态协调的良好发展格局。第二,创建绿色开发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开发区集聚资源要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促进开发区加快由粗放消耗型、环境排斥型向集约再生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第三,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对于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实施严密监控并及时采取处罚措施。
以开放思维引领蚌埠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是必要途径。头部,建立管理者培训机制。加强对开发区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进行开放思维方面的培训,提高开发区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提升企业管理者合作共赢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小富即安思想。第二,持续推进招商工作创新。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招商工作,出台政策,建立由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证券咨询机构、审计等单位参与的事前评审评估工作机制,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益。采取股权投资、参与增发、联合办企等形式开展资本运作招商。充分发挥以“园”引商,以“楼”聚商,以“会”邀商和以“策”扶商等创新举措。第三,招商引资要积极延伸产业链。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第四,招商引资要抓好项目建设。推动新的生产力建设,推进现有企业的扩能升级,形成项目建设持续发展的态势。结合开发区特色,抓好技术改造,通过装备水平提升、工艺流程再造、产品设计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等,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抓好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的大型企业,进一步清理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障碍,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五,妥善解决土地短缺问题。盘活土地存量,用好现有闲置土地和荒废土地,解决好土地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用地,有效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开发区发展,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开发区转型发展凝聚蕞深厚的伟力。头部,努力营造共享发展的文化氛围。开发区是蚌埠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展示蚌埠经济发展的窗口,要在共同促进蚌埠发展的统领下,树立敢于合作、共享发展的文化理念,鼓励开发区内部企业、服务机构等主体强化“友邻”意识,强化内部合作;引导企业树立开放文化,加快“走出开发区”进行资源配置,形成共享发展格局。第二,强化资源整合,大力聚集共享发展基础要素。积极引导开发区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器等载体,以及研发设计、实验验证、检测检验等创新服务平台和设备共享、教育培训等设施设备建设,并鼓励权益主体将使用频率不高的设施设备纳入到共享发展的范畴。第三,切实推进智慧开发区建设,打造共享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以大数据为抓手,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以及重点设施设备,通过数据挖掘,形成大数据资源,加快搭建开发区企业大数据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带来的便利,积极搭建APP平台、微信平台、云数据平台,引导企业广泛利用各类共享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获取共享福利。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