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蚌埠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蚌埠打造人才智力强引擎激活跨越发展新动能

admin9个月前 (09-26)蚌埠产业信息45

  据蚌埠发布客户端消息 人是生产力中蕞活跃的因素,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解锁招才引智的“密钥”。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蚌埠如何五湖四海聚英才?

  近年来,蚌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集聚“头部资源”,为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注入了强大动能。

  据了解,2021年以来,蚌埠市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81个、领军人才254人、高端人才898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数量居于全省前列、皖北首位。

  新产业落地蕞难的是融合,其本质是人与城的融合。人才也都在寻觅与自身优势匹配度高的地方建功立业。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想吸引人才,适配的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条必不可少。

  蚌埠在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立足产业特色优势、把握前沿科技大势,确定了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聚力集中攻坚突破,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发展路径。

  浙江景昇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是掌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核心技术的国际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他把年产120万㎡全固态电致变色电子薄膜和高端镀膜设备制造项目落户在蚌埠市龙子湖区,作为非必要和唯一的选择,为什么选了蚌埠?

  “在对接洽谈、签约落地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蚌埠各级各部门的专业态度和优质服务。”姚力军坦言,正是蚌埠市、区两级领导一次次的登门拜访打动了自己,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片热土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蚌埠汽车玻璃领域的空白,也将有力助推蚌埠汽车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6月28日,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首批入园企业进行签约。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前不久,蚌埠市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产业基地项目在蚌山区开工。看到项目成功落户珠城,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态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兴奋地说:“蚌埠市的大力支持,让肠菌移植技术得以实现产业化发展”。

  “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正是人才和产业的“你来我往”,成全了人和城的梦想和追求。

  去年6月,南京工业大学高分子与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赵壮,毅然选择蚌埠,就职于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选择留在蚌埠的理由:“蚌埠是‘材料之都’,我们就是冲着这个响亮的名片来的”。

  紧贴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我市分领域组织开展“人才蚌埠行”系列活动,成功招引一批批高端人才和产业项目。

  7月13日,一场“院士行”专场活动举行,与会专家、企业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畅谈合作、推介项目。“只有不断引进人才和项目落地,才能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颉看来,蚌埠有着辉煌的工业历史,尤其是新型显示等产业基础雄厚,抢抓机遇把科创推向新高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会成为蚌埠这座淮畔明珠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蚌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衔接融合、协同发力,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串珠成链”,正铸就美好、共赢的未来。

  今年以来,蚌埠累计组织举办“人才蚌埠行”系列活动21场次,吸引来蚌院士、行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1490余人次,其中邀请来蚌的中国“两院”院士、外籍院士18名,行业领军人才235名,上半年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2个。

  去年11月,蚌埠学院—安徽帝晶光电集团校企合作“帝晶班”开班。“通过在帝晶班的学习,学生们迅速适应了工作节奏,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化。”蚌埠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艳春表示,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更高了。

  蚌埠是科教资源大市,拥有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国兵器工业214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41所等中央、省属研究院所7个,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1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

  如何将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近年来,蚌埠紧贴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外引”“内育”并重,不断加大与驻蚌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统筹推进院校学科布局优化调整,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开设玻璃新材料专业,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新能源专业,蚌埠学院新增人工智能、材料制造等多个紧缺专业,实现了学科的定向布局;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科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推动精准育才、留才,北方微电子、丰原集团、帝晶光电、昊方机电等企业与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兵器微电子班”“帝晶班”等定制冠名班,2022年开设主导产业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平均留蚌就业率17.3%,较2020年增长11.5个百分点,实现了人才的定制培养;

  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驻蚌高校骨干企业遴选100名博士、教授和企业专家,互派担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积极对接驻蚌高校、科研机构,共选派20名高层次人才到机关、企业挂职锻炼,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了专家的定岗选派……

  与驻蚌高校院所的深入合作,为蚌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今年6月底,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这个由蚌埠市政府投资建设、安徽财经大学全面运营和管理的共建型数字经济产业园,成为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精准衔接的生动实践。

  2021年以来,驻蚌高校院所累计与蚌埠市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转化科技成果490余项、联合培养专业人才5600余名,高校院所的聚智赋能作用正在加速显现。

  去年11月份以来,以“赛创珠城,海聚英才”为主题的蚌埠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吸引海内外报名参赛人才团队106支,其中博士团队72支、海外团队15支,集聚海内外50余人来蚌创新创业。

  “航空发动机精密微孔智造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项目创始人刘彦说,通过整个赛程的服务和对接,团队充分感受到蚌埠的热情,接下来将争取项目尽快落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

  人尽其才,离不开政策的助力和平台的支撑。蚌埠着眼助力人才干事创业,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全力聚才、用才、留才。

  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集聚,蚌埠升级集成16项产业人才支持措施清单,实行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蕞高给予2000万元股权、债权支持,对急需紧缺“双创”领军人才蕞高给予200万元资助奖补,全面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培育激励、服务保障等完整政策链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育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专家、硕博专才、高职称人才1331人。

  与此同时,蚌埠正筹备组建蚌埠人才发展集团,围绕各类人才招引、项目孵化投资、人才公共服务、人才资源开发,打造高水平人才引育服务平台。

  人是干事创业的主体,有人就有潜力,有人就有希望,得年轻人者,得未来。

  8月2日傍晚,一场“青春BGM”蚌埠青年人才露营沙龙活动在“靓淮河”工程现场举办。中国农业大学硕士一年级的宋玉赵璧说,在淮河岸边感受到蚌埠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加坚定了自己学成之后建设家乡的决心。

  我市持续举办“雁归珠城青创未来”青年人才家乡行、“青创会客厅”等活动,组织2800余名青年学子回乡参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研发平台,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吸引“青年俊才”返乡就业创业。

  今天的蚌埠,正处于奋勇争先、再创辉煌的攻坚期,人才与蚌埠的双向奔赴,催发淮畔明珠城创新活力不断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

  今天的蚌埠,正处于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求贤若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若有才,来蚌埠吧!我们必将倾情欢迎、真诚以待!

  据蚌埠发布客户端消息 人是生产力中蕞活跃的因素,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解锁招才引智的“密钥”。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蚌埠如何五湖四海聚英才?

  近年来,蚌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集聚“头部资源”,为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注入了强大动能。

  据了解,2021年以来,蚌埠市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81个、领军人才254人、高端人才898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数量居于全省前列、皖北首位。

  新产业落地蕞难的是融合,其本质是人与城的融合。人才也都在寻觅与自身优势匹配度高的地方建功立业。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想吸引人才,适配的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条必不可少。

  蚌埠在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立足产业特色优势、把握前沿科技大势,确定了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聚力集中攻坚突破,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发展路径。

  浙江景昇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是掌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核心技术的国际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他把年产120万㎡全固态电致变色电子薄膜和高端镀膜设备制造项目落户在蚌埠市龙子湖区,作为非必要和唯一的选择,为什么选了蚌埠?

  “在对接洽谈、签约落地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蚌埠各级各部门的专业态度和优质服务。”姚力军坦言,正是蚌埠市、区两级领导一次次的登门拜访打动了自己,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片热土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蚌埠汽车玻璃领域的空白,也将有力助推蚌埠汽车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6月28日,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首批入园企业进行签约。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前不久,蚌埠市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产业基地项目在蚌山区开工。看到项目成功落户珠城,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态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兴奋地说:“蚌埠市的大力支持,让肠菌移植技术得以实现产业化发展”。

  “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正是人才和产业的“你来我往”,成全了人和城的梦想和追求。

  去年6月,南京工业大学高分子与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赵壮,毅然选择蚌埠,就职于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选择留在蚌埠的理由:“蚌埠是‘材料之都’,我们就是冲着这个响亮的名片来的”。

  紧贴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我市分领域组织开展“人才蚌埠行”系列活动,成功招引一批批高端人才和产业项目。

  7月13日,一场“院士行”专场活动举行,与会专家、企业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畅谈合作、推介项目。“只有不断引进人才和项目落地,才能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颉看来,蚌埠有着辉煌的工业历史,尤其是新型显示等产业基础雄厚,抢抓机遇把科创推向新高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会成为蚌埠这座淮畔明珠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蚌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衔接融合、协同发力,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串珠成链”,正铸就美好、共赢的未来。

  今年以来,蚌埠累计组织举办“人才蚌埠行”系列活动21场次,吸引来蚌院士、行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1490余人次,其中邀请来蚌的中国“两院”院士、外籍院士18名,行业领军人才235名,上半年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2个。

  去年11月,蚌埠学院—安徽帝晶光电集团校企合作“帝晶班”开班。“通过在帝晶班的学习,学生们迅速适应了工作节奏,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化。”蚌埠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艳春表示,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更高了。

  蚌埠是科教资源大市,拥有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国兵器工业214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41所等中央、省属研究院所7个,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1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

  如何将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近年来,蚌埠紧贴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外引”“内育”并重,不断加大与驻蚌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统筹推进院校学科布局优化调整,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开设玻璃新材料专业,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新能源专业,蚌埠学院新增人工智能、材料制造等多个紧缺专业,实现了学科的定向布局;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科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推动精准育才、留才,北方微电子、丰原集团、帝晶光电、昊方机电等企业与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兵器微电子班”“帝晶班”等定制冠名班,2022年开设主导产业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平均留蚌就业率17.3%,较2020年增长11.5个百分点,实现了人才的定制培养;

  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驻蚌高校骨干企业遴选100名博士、教授和企业专家,互派担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积极对接驻蚌高校、科研机构,共选派20名高层次人才到机关、企业挂职锻炼,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了专家的定岗选派……

  与驻蚌高校院所的深入合作,为蚌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今年6月底,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这个由蚌埠市政府投资建设、安徽财经大学全面运营和管理的共建型数字经济产业园,成为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精准衔接的生动实践。

  2021年以来,驻蚌高校院所累计与蚌埠市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转化科技成果490余项、联合培养专业人才5600余名,高校院所的聚智赋能作用正在加速显现。

  去年11月份以来,以“赛创珠城,海聚英才”为主题的蚌埠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吸引海内外报名参赛人才团队106支,其中博士团队72支、海外团队15支,集聚海内外50余人来蚌创新创业。

  “航空发动机精密微孔智造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项目创始人刘彦说,通过整个赛程的服务和对接,团队充分感受到蚌埠的热情,接下来将争取项目尽快落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

  人尽其才,离不开政策的助力和平台的支撑。蚌埠着眼助力人才干事创业,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全力聚才、用才、留才。

  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集聚,蚌埠升级集成16项产业人才支持措施清单,实行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蕞高给予2000万元股权、债权支持,对急需紧缺“双创”领军人才蕞高给予200万元资助奖补,全面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培育激励、服务保障等完整政策链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育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专家、硕博专才、高职称人才1331人。

  与此同时,蚌埠正筹备组建蚌埠人才发展集团,围绕各类人才招引、项目孵化投资、人才公共服务、人才资源开发,打造高水平人才引育服务平台。

  人是干事创业的主体,有人就有潜力,有人就有希望,得年轻人者,得未来。

  8月2日傍晚,一场“青春BGM”蚌埠青年人才露营沙龙活动在“靓淮河”工程现场举办。中国农业大学硕士一年级的宋玉赵璧说,在淮河岸边感受到蚌埠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加坚定了自己学成之后建设家乡的决心。

  我市持续举办“雁归珠城青创未来”青年人才家乡行、“青创会客厅”等活动,组织2800余名青年学子回乡参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研发平台,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吸引“青年俊才”返乡就业创业。

  今天的蚌埠,正处于奋勇争先、再创辉煌的攻坚期,人才与蚌埠的双向奔赴,催发淮畔明珠城创新活力不断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

  今天的蚌埠,正处于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求贤若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若有才,来蚌埠吧!我们必将倾情欢迎、真诚以待!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中关村留学人员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成功举办

中关村留学人员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成功举办

  2021年9月8日下午,2021“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期间,一场精彩纷呈的精品项目路演活动——中关村留学人员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举办。本次活动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海淀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海外人才创业园、北大海外人才创业园、中关村雍和航星海外人才创业园、瀚海海外人才创业园...

关于对2019年拟纳入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体系名单予以公示的通知

关于对2019年拟纳入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体系名单予以公示的通知

  原标题:关于对2019年拟纳入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体系名单予以公示的通知   经中关村管委会2019年第23次主任专题会审议通过,依据《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分类评价办法(试行)》(中科园发﹝2019﹞18号)有关规定,现对北大医疗产业园等机构拟纳入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体系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期间(2019年12月11日至12月18日),如对支持...

市科委、中关村关于公示2021年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服务机构支持资金拟支持单位名单的通知

市科委、中关村关于公示2021年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服务机构支持资金拟支持单位名单的通知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市科委、中关村关于公示2021年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服务机构支持资金拟支持单位名单的通知   关于公示2021年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服务机构支持资金拟支持单位名单的通知   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业服务促进人才...

汇天下英才这里是“海归”创业的港湾

汇天下英才这里是“海归”创业的港湾

  科研成果跨国转化难、引才标准“一刀切”、工作环境难适应……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归国路上也要迈过一道道“坎”。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紧抓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不仅吸引了大批优秀“海归”科技人才,更是帮助他们成长为中关村创业的主力军。关于如何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关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中关村吸...

精彩继续中关村海创园3场活动下周上线

精彩继续中关村海创园3场活动下周上线

  以下是下周将要开展的活动,欢迎小伙伴们踊跃参加!   指导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关村海外人才创园协会   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的中小微企业、孵化机构及社会组织等   扫描二维码直播平台报名,报名截止时间开课前。   如何用《易经》中的传统智慧提升综合素质...

赶快报名中关村海创园系列线上活动开始啦!

赶快报名中关村海创园系列线上活动开始啦!

  原标题:赶快报名 中关村海创园系列线上活动开始啦!   为助力广大海外人才和企业抗击疫情,服务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及时宣传和解读相关政策,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开展系列线上活动。以下是本周已经和将要开展的线上活动,欢迎小伙伴们踊跃参加!   3月2日(周一)14:00(已开展)   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的中小微企业...

营造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初创企业发展

营造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初创企业发展

  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针对海内外优秀创业人才的雏鹰人才工程,积极营造满足初创企业发展需求的创业服务体系,探索提升中关村各类孵化器的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并有实际经营活动的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2015年达到2万家,创业活力保持强劲。中关村支持初创企业发展的做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