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安徽】蚌埠:玻璃生产厂房“变身”薄膜光伏电站
4月19日,记者跟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蚌埠凯盛集团,了解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同时感受国家科技重点专项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的“绿色建材”。
在位于蚌埠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了解到,实验室以推动现代玻璃技术中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实质性进步为目标,通过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创新性应用研究、工艺技术和系统装备研究,解决了玻璃领域多项技术难题。
此外,记者来到位于蚌埠市的由凯盛集团建设的单体规模10MW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国家科技重点专项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站在厂房外,记者看到,由玻璃构成的厂房外立面和屋顶熠熠生辉。记者了解到,这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可以发电的玻璃。厂房不仅用于生产制造,它自身能发电,是一个光伏电站。
据了解,该建筑充分利用凯盛集团研发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取代了大部分外墙和屋顶材料,单体厂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10MW,作为迄今为止世界单体规模蕞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与美国苹果总部大楼并列为世界蕞大的千万瓦级别自发电工程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一体化同步设计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充分利用凯盛集团自主研发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取代了大部分外墙材料和屋顶材料,大幅降低了工业能耗指标及建筑屋顶的维修费用、用电成本。从2020年2月28日至2021年3月1日,该示范项目运营一周年,累计发电超过1100万千瓦时,收益约900万元。按照运营时间25年计算,项目累计收益约2.2亿元,节约燃煤约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万吨,推进了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为打造绿色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做出了示范。
34岁男子“胃瘫”后 不吃不喝两年多!
商议院 各行其道,莫让货车成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皖美”安徽】蚌埠:玻璃生产厂房“变身”薄膜光伏电站
2021-04-23 17:42:31
4月19日,记者跟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蚌埠凯盛集团,了解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同时感受国家科技重点专项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的“绿色建材”。
在位于蚌埠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了解到,实验室以推动现代玻璃技术中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实质性进步为目标,通过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创新性应用研究、工艺技术和系统装备研究,解决了玻璃领域多项技术难题。
此外,记者来到位于蚌埠市的由凯盛集团建设的单体规模10MW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国家科技重点专项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站在厂房外,记者看到,由玻璃构成的厂房外立面和屋顶熠熠生辉。记者了解到,这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可以发电的玻璃。厂房不仅用于生产制造,它自身能发电,是一个光伏电站。
据了解,该建筑充分利用凯盛集团研发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取代了大部分外墙和屋顶材料,单体厂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10MW,作为迄今为止世界单体规模蕞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与美国苹果总部大楼并列为世界蕞大的千万瓦级别自发电工程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一体化同步设计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充分利用凯盛集团自主研发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取代了大部分外墙材料和屋顶材料,大幅降低了工业能耗指标及建筑屋顶的维修费用、用电成本。从2020年2月28日至2021年3月1日,该示范项目运营一周年,累计发电超过1100万千瓦时,收益约900万元。按照运营时间25年计算,项目累计收益约2.2亿元,节约燃煤约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万吨,推进了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为打造绿色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做出了示范。
版权声明:本文由蚌埠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